东湖评论:推动假日经济长足发展
金秋十月,武汉黄鹤楼前游人如织,东湖绿道上骑行者络绎不绝,江安路步行街上烟花冉冉升起。在国庆中秋叠加的经济经济浪潮中,武汉以“知音号”沉浸式演出、木兰草原星空露营、长江灯光秀等特色活动,在文化旅游上做出亮眼回应。但假期的热度最终还是消退了。如何保持这种活力?假日经济由“一时冲击”转为“长期繁荣”,需要政策力度、创造力、服务等多方面的努力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期动力。
文旅产业创新是假日经济持续“破圈”的主力军。武汉用“文旅+”思维打破传统界限,将文化、科技融为一体旅游场景中融入自然、生态等元素,创造令人振奋的体验。黄鹤楼景区利用数字技术再现“昔人乘黄鹤”的诗意画面,让游客在光影中触摸历史;武汉花博会将花卉展览与农耕体验相结合,让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,还可以亲手挑选水果,带动邻近民宿的上涨速度。这些创新不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,而且正在将消费场景从单一门票向多元体验转变,形成“旅游、购物、休闲”的封闭式消费。文化旅游和消费场景不断探索跨界融合、改变更多场景,可以让游客出行更加频繁,也可以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钍假日经济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。针对停车难问题,武汉在热门场所周边增设临时停车场,推广“共享车位”小程序;针对八股餐饮价格变化,在江岸路、户部巷等街区推出“平价餐饮示范店”,保障游客消费权益;针对交通衔接,地铁延长运营时间、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开通公交线路……这些细节服务,是武汉从“重交通”走向“重体验”的生动功力。要把“初次顾客”变成“回头客”,还需要在服务的精细化上下功夫。例如,推广“一码游武汉”智慧平台,结合做好区域预约、交通引导、投诉反馈等操作;设有便捷的服务点各地良好场所提供免费饮用水、急救药品等暖心服务; sAnalysis剧场设立的“游客满意度指数”,是为了倒逼提升服务质量。这些“小而美”的创新让游客感受到“家的感觉”的忠诚,把“路过的人”变成“常客”。
文化旅游的热情不应该局限于好的领域,而应该成为激活城市经济的“核爆点”。武汉通过“文旅+”跨界融合,促进产业协同共生。汉阳文化创意园区将工业遗产与艺术展览相结合,吸引年轻人打卡消费,带动附近咖啡馆、书店的生意。光谷依靠科技优势打造“科幻主题公园”。游客在体验VR和AR技术的同时,体验的周边技术大厅和主题餐厅的消费也带动了消费热潮。这种“点对点”的模式,使旅游消费从城市肌理的美丽区域走向文化消费,形成“吃、住、行、购、娱”全链条的经济联系。
假日经济的繁荣,不仅是生机勃勃的烟花,更是民生和经济韧性的重磅热度。从千年黄鹤楼文化文脉到现代长江新城规划,武汉的文化和旅游始终充满精彩。当江城的烟花与文化品味、科技感、生态美联结在一起时,武汉一定会是一座“来了就不想走,走了还想回去”的魅力之城。如果城市以旅游需求为中心,以服务细节为半径,跨境合作以此为支点,假日经济的“连胜”将不再是偶然现象,而是可复制、可坚持的长期模式。
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5月定:方宇(“青苹果乐园”团队)
编辑:杨红雷
上一篇:从“中心中心”到“国家核心枢纽”,武汉制定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